|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全球产业转移趋势时间:2024-10-20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仅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2010年工业增加值就惊人地首超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同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到2011年,3.51万亿美元的工业增加值已让中国稳居世界第一,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又是十多年过去,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向高端方向和外部转移,曾经瞄准我们的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各大企业随之又把眼光看向了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例如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各地的越南、印尼、印度、墨西哥、埃塞俄比亚等国。 然而,时机已到,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却纷纷「拉胯」了——每一个都「难承其重」,无一可承接上由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 难道中国真要成最后一个世界工厂了? 天时已到却缺地利人和,照样无可把握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政策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逐渐开始技术升级,从而转向高端生产。 由此,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企业开始从中国转移,转向寻找那些市场尚待开发的、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制造业蓝海国家。 各大正对经济全球化奋起直追的第三世界国家成了最好的选择。 它们可以提供较低的生产成本、「够用」的基础设施,以及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氛围和「蚊子腿也是肉」的市场规模,自然成了头号目标。 东南亚各国已经吸引了大量外资。 越南的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领域异军突起; 印度尼西亚则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泰国和马来西亚早已有良好的汽车制造和电子产业基础; 菲律宾的服务业则还在发展路上。 在南亚,孟加拉国的纺织品出品增长迅猛; 作为世界人口之巅峰的印度则有着天然的劳动力及市场优势。 其他地区例如东欧、非洲和南美洲的波兰、捷克、埃塞俄比亚、墨西哥等国同样拥有类似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可以说,风口已经出现,哪个国家能抓住机会站在上面,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又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令国家和国民脱贫致富。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也无一乘上这阵春风。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地不利、人不和,通俗地说,就是环境和人才都存在缺口,地都没当时的中国肥沃,人也没当时的中国好,自然站不上风口,也复刻不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道路! 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可以脱口而出技术、人才、市场等等答案。 然而,地理环境其实也是影响巨大的一环。 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天太热,机器就会运转不良!」 上述提及的各个国家,例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国土大都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亚热带季风等各种气候,墨西哥甚至还拥有广阔的沙漠地区——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高温。 高温是工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温度一高,机器就容易过载,工人也容易罢工。 作为全球最热地区之一的印度,夏季温度动辄40°C,有时甚至达到可怕的50°C,不说工作,连人的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每年我们都要在新闻报道中看见不少死于高温的印度居民。 反观中国,由于国土广袤,气候带可以从热带跨到寒带,又能从草原升至高原山地,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且以温带型气候为主,温度也就更适宜工业机器的运转和工人的劳作。 恰好的是,地理学、历史学界一直流传着一种热带无强国的说法,在工业时代,热带气候的弊端已在前文有所论述。 而在更之前的农业生产时代,极端的高温同样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甚至还多引发干旱。 因此,似乎从古至今,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总是疲于生存。 如果连肚子都难以填饱,自然也就少了时间去思考上层建筑的问题了。 除高温外,又一大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是电力。 尤其以印度、越南为首的国家十分缺电,电路老化、电力分配不均问题层出不穷,发电技术也相对落后。 在印度这样人口稠密的国家,缺电就意味着停电、偷电问题的频繁发生,其国内总发电量只达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人均电量却连中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越南受季风气候影响,却又以水力发电为主,这就使得在水流量大幅减少的旱季,其发电量只有平常的四分之一不到,越南的工业生产因此举步维艰。 反观中国则早已建立起了领先全球的火力发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体系,辅以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方式,来电既稳定,又便宜,还可全国各地输送,在困难时相互支持。 这显然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强大保镖。 除地理环境因素之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也是一大主要原因。 这一点最明显体现在交通系统建设上。 交通不好,就意味着物流网络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生产的原料难以运到工厂,而大件产品又不好运出国出口。 即使成功运送了,也会产生昂贵的成本。 以越南为例,其高速公路也是近十年来才在各方帮助下不断建造完成的,至今也还未连通全国东南西北,甚至还有大量地区用的是土路。 这样的交通环境显然不适合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 更别提航运、空运的路线了。 地不利,人才也不够。 除了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因素外,这些后来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还有一个「通病」——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这些地区的劳动力确实都很便宜,但其技术水平和教育程度普遍不如中国,即使有在某些领域较为熟练的工人,在其他领域也存在较大的空缺。 目前全球制造业技术需求逐渐升高,这些国家必须由政府带头,加强技能的培训和素质的培养,才能跟上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除了这些「通病」,国国还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如印度,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其商业环境十分复杂。 低种姓公民获得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更少,即使有高素质人才也可能因为种姓问题得不到晋升,雇主雇佣的高种姓员工则不一定工作效率高。 此外,不平等和歧视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 而墨西哥则长期受地方帮派的影响,部分地区犯罪率高,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威胁。 此外,墨西哥还靠近美国,与其贸易关系紧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制约。 现今中美关系算不上好,也会间接对中国产业转移至墨西哥产生影响。 这么看来,这些国家确实还没有揽下「世界工厂」这一名号的资本。 中国赶上了风口 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受前二十年改革开放积极拥抱世界之益,拥有了一大批高素质、低薪资的技术工人,加上其本身尚未得到开发的广袤消费者市场,当时的中国立刻成了世界各大企业眼中的「香饽饽」,都抢着来这个「遍地黄金」的地方开厂。 恰逢当时世界各大国已经从二战以及冷战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经济各有复苏甚至是大的发展,皆开始升级产业,也在世界范围内迫切地寻找可以承接其产业转移的地区。 中国由于以上种种优势,加上地大物博,满足了各国要求,机会就这么摆在了中国人民的眼前。 在全国上下的通力协作,以及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彻底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其制造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好巧不巧,当时的全球经济也在高速发展中,国际贸易门槛降低,中国的产品得以广泛进入国际市场。 再后来,便是十年后的工业增加值超过美国、GDP超过日本,由制造业的腾飞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直到今天,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技术升级需求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中国产业链也走上了那些经济强国的老路,开始转移。 然而,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抓住这次机会了。 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两块地皮,都被当今两大强国给占了,也就是中国和美国,这给了两个国家发展成超级大国的资本。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两个国家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丰富,气候类型和地理环境多样,皆有着良好的农业和工业潜力。 甚至都海岸线狭长,美国比邻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国则一面靠太平洋,一面靠东亚以西的欧亚大陆,皆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巨大便利,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优势。 加上两国都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可谓把天然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这么看,中美两国成为如今的两个超级大国,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产业转移,是利是弊? 中国的产业转移,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产业转移确实会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还会在短期内引起失业率增加,但从长期看来,产业转移的好处是远远大于坏处的。 其实,中国的产业转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转移,二是外部转移。 对内,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如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原本发展这些产业的东南沿海地区则继续强化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做自主研发、高端制造产业。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产业转移不仅会先富带动后富,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得到发展的机会,更是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在高端产品如芯片制造等领域打破国际的壁垒。 而对于外部的转移,则不仅会增强中国与第三世界各国的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其市场,还对中国的各种国际合作项目有利,也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中国是不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世界工厂?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由于以上介绍的种种原因,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趋势意味着世界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个单一的「世界工厂」,而更多的是多个地区共同发展的情况。 中国又是不是最后一个工业化国家呢? 这一说法其实有些夸张的成分。 固然世界上已不会再有国家可以复刻中国制造业腾飞的神话,但如今各经济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皆在大力推动各自的制造业发展,它们仍然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