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山西运城高速悲剧:问界M7事故引发安全技术质疑
详细内容

山西运城高速悲剧:问界M7事故引发安全技术质疑

时间:2024-04-30     【转载】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将华为问界推到风口浪尖。

  4月28日,有关一辆问界M7事故的多个话题冲上多个平台热搜。

  4月26日,一辆华为问界M7在山西某高速公路上发生追尾事故,问界M7上包括驾驶员在内的三人均不幸遇难。

  视频截图

  虽然该事故还处在调查之中,目前尚不清楚事故责任划分,也无法判断车辆本身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但是在这起事故中,仍有诸多问题值得反思。

  问界M7起火3人遇难!受害者家属提出多重质疑

  网传视频显示,该车辆左前侧追尾了前方洒水车的右后部,前车舱、A柱严重变形,车辆从前部开始起火且火势较大,现场有人尝试营救但未能打开车门,随后砸窗救人,但车上的三人均不幸遇难。

  据事故家属透露,该问界M7于今年1月购入,使用时间才3个月。

  受害者家属对华为问界M7的车辆安全性提出多重质疑,包括AEB紧急制动及GAEB异型障碍物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是否响应、安全气囊是否发挥作用、隐藏式门把手为何没有弹出影响救援等。此外,该事故家属也质疑为何高速上会有洒水车占用车道,从而引发此次事故。

  从受害者家属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来看,对于事故的质疑,其第一点提到的就是AEB功能为何没有起到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华为问界此前在传播时利用AEB功能对用户产生了一定消费认知。

  受害人家属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事故发生之后,华为、问界、赛力斯等方面都没有联系过她。她还表示,一开始还是很相信能接受处理,但是发生很多事情之后,感觉(车企方面)可能会压制事情。

  有网友质疑,华为问界方面“删帖”此举不妥,华为问界方面应尊重逝者及家属,更应该做的是协助受害者家属尽快处理事故本身,查明事故原因。

  华为问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事故后隐藏式门把手为何没有弹出?

  从网传视频来看,该车后排的隐藏式门把手没有弹出,救援人员试图砸窗救人,但车上的三人均不幸遇难。

  对于事故发生后,隐藏式门把手为何没有弹出,问界方面只字未提。事实上,任何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将车内人员及时安全救出。但发生事故的问界M7碰撞之后后车门无法打开,对于救援带来了一定影响。

  问界M7后车门把手为何在发生严重事故后没有弹出,是否在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时存在安全冗余设计缺陷?

  车企回应:事发时车速115km/h!问界“甩锅”博世?

  华为问界在此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引发公众剧烈讨论。

  4月28日,由于该事故在网络持续发酵,问界方面在午间在官方微博发布第一则声明。

  声明称,根据国家平台数据接入管理规定,获悉该车辆发生事故时车速115km/h,安全气囊正常打开,动力电池包特性均正常。

  28日下午,问界方面再次发声。

  问界再次强调了三点:

  1、事发车型是入门非智驾版,未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是使用的博世方案,博世方案AEB的工作范围是在4—85km/h,碰撞时的115km/h时速已经远超博世AEB触发范围;

  2、事故车动力电池包特性正常,代表不存在电池自燃情况,具体的起火原因,还需等待交警部门调查结果;

  3、事故发生时,事故车安全气囊正常打开,不存在安全气囊未工作的情况。

  从问界方面针对此次事故的两次回应中,对AEB的重点提及可以看到,问界希望对外释放一个明确信号:这起事故与华为极为自信的AEB功能无关。

  有观点质疑,问界将博世摆出来,是为了和余承东重点宣传的华为AEB方案撇清关系。

  博世在4月28日下午发布声明称,“涉事车辆没有搭载博世智驾系统(含AEB)”,并“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这也就是说,问界方面的官方声明可信度存疑,有可能是在“弄虚作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问界官网发现,问界新M7全系配备了AEB。从事故家属发布的购买截图来看,事故车辆为问界M7 Plus后驱版5座(24款),落地价格为25万元左右,是入门非智驾版本,但该款也配备了自动紧急制动(AEB)和前向碰撞预警(FCW)等功能。

  有消息称,此次事故车辆搭载的整套ADAS方案并非来自博世,而是来自福瑞泰克FreeTech,这两家都为M7 Plus配套,属于AB供。

  余承东曾多次“夸张”宣传营销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多次在问界的发布会上,以较为“夸张”的方式进行产品营销。

  例如,“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所有的车里面最好的AEB”“AITO问界的车,没有一辆车,出现被烧掉的问题,很多车天天都在烧”“遥遥领先”等。

  AEB是华为重点宣传的驾驶安全技术之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2023年11月,余承东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的互不点名但又火药味十足的“互怼”以及第三方平台夜间AEB突发测试,将AEB这一长期隐藏在幕后的技术推至台前。

  2023年11月,余承东在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发布会上对彼时引起热议的AEB之争做出回应:“AEB能力对华为来说就是一个小case,‘a pice of cake’的东西,华为GOD(通用障碍物检测能力)远远跨越了普通AEB的能力。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还有很多能力没有释放出来,目前仅是冰山一角。”

  AEB功能,成为不少用户选择问界新M7的理由。

  华为问界曾在新车发布会上,发布车辆被大货车前后夹击后“A柱、B柱、C柱”均未变形的测试视频。余承东也多次宣传华为问界的AEB功能遥遥领先,并自称“在所有的测试里都是第一名,没有第二名。”

  图源/华为问界官方披露

  在华为的背书和余承东的传播攻势下,让问界新M7等车型在市场上受到热捧。今年3月问界交付量首次超过3万辆,并已连续3个月位居新造车品牌榜首。

  日前余承东在公开场合宣布,问界新M7上市7个月,累计大定突破17.4万辆

  随着华为、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卷流量、拼营销愈发激烈。在余承东一句“遥遥领先”的带动下,不少车企被迫跟进卷入过度宣传的“陷阱”。

  “在电动化、智能驾驶和价格竞争下,很多基本的安全底线都被忽略,误导乃至于草菅人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有汽车行业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华为问界再次给行业敲响警钟,不负责任的过度宣传,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用户,也会反噬自己。

  反思问界M7事故:

  “遥遥领先”的代价不应该是生命

  赛力斯此前是一家国内三线车企,直到在2021年与华为牵手合作打造新能源品牌问界,才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虽然华为自己不下场造车,但作为华为在新能源汽车布局的“亲儿子”,华为给问界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支持,主导着问界品牌的走向。

  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企业之一,不少用户出于对“华为”二字信任,对华为的车和智驾参考其官方传播的说法而选择相信。甚至产生误解,认为华为的相关产品的确是领先的、安全的、没有缺陷的。

  但是,过度的宣传,会让消费者掉入忽视智能驾驶的安全“陷阱”。

  一味地鼓吹技术的领先性,从而吸引消费者,而对于暗藏的风险概念并没有做出过多警示,有可能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虽然,华为问界及余承东“遥遥领先”式的众多宣传言论,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一些言论欠妥、过于夸大且显得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作为一个国民度极高的品牌,华为更应该权衡其宣传话术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不要误导消费者。

  事实上,当前的智能电动汽车竞争越发激烈,在余承东的带动下,更是让很多企业自信地介绍自家的智能驾驶功能。

  但这也带来巨大的争议,在当前的法规限制下,当前车企宣传的智能驾驶普遍用的是L2+、L2.99999等等不同的说法。虽然车企宣传让大家用上了更高阶的智驾功能,但L2级智能驾驶下事故责任人在驾驶员,车企仍旧能够轻松逃避责任。

  技术质疑与争议背后,凸显着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国内头部厂商在智能驾驶方案方面的竞争加速升级,也让智驾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再次被重估,同时也让智能驾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事故风险和责任认定的问题走向台前。

  虽然发生此次事故的是一款问界M7非智驾版车型,不涉及到NOA等更具难度的智能驾驶场景。

  事实上,从特斯拉、造车新势力再到华为,用户因为自动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件时有发生。

  问界已有多起相关事故

  问界虽然目前的市场保有量还不高,但此前已经发生了多起相关事故。

  2023年11月13日,一台华为问界M5智驾版汽车在倒车时撞上后车并骑上对方车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被撞车辆来到路口后暂时停车,前方的问界M5在倒车时突然加速,绕了一个半弧后快速撞上后车左侧,导致后车侧车门有一定程度凹陷。由于速度过快,问界M5的后轮直接骑上了后车的车顶。

  随后官方发布声明称,经后台数据分析且与试驾用户确认,用户误将加速踏板当作制动踏板导致事故发生,所幸事故未造成任何人员受伤。

  2023年12月,一辆问界M9发生追尾事故,从网传图片来看,追尾公交车的问界M9车前机舱盖翘起变形,大灯疑似被撞,公交车尾部没有太大损坏。有汽车博主称,出事车辆为问界提供给媒体的试驾车,在碰撞发生前,车辆已启用了AEB减速和转向避让,但由于驾驶者对车辆还不太熟悉选择主动介入,导致碰撞发生。

  赛力斯方面称,车辆在发生碰撞之前处于智驾状态,行驶中因驾驶员干预介入,导致智驾退出造成车辆追尾。事故未造成人员受伤,驾驶员已配合交警完成处理工作。赛力斯表示,在行驶状态下,人驾权限永远高于智驾系统,并呼吁用户注意出行安全。

  当然,在实际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用户多次使用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获得了很多的体验,这就有可能会让车主放松警惕。但是,显然,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下,过度信赖自动驾驶是有风险的。

  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智能驾驶不是儿戏。很多消费者在第一次使用时还会“全神贯注”,以后就越来越“放松”,直到不幸的发生。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企业过度宣传技术的代价,不应该是用户生命。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86-6224-4399
181-5117-6179
- YCC拉链
- YKK拉链
- SAB拉链
- SBS拉链
- HSD拉链
- CMZ拉链
新浪微博
扫一扫二维码,加我微信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