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SHEIN和Temu版权诉讼:中国服装电商出海风波揭秘
详细内容

SHEIN和Temu版权诉讼:中国服装电商出海风波揭秘

时间:2024-02-24     【转载】   来自:胡说成理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第二次出海浪潮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避开国内市场的内卷、强竞争和需求变化。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成功出海的企业,都客观上帮助中国供应链开拓了全球市场,也突破国内市场空间对行业发展最大化的约束。


每个出海企业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但彼此之间,也要多些协同,少些内卷。


——笔者按


01


SHEIN和Temu的冲突出现重大转折?


一位名为傅蔚冈的网友2月19日在微博披露,快时尚电商公司SHEIN从去年8月起在英国最高法院对Temu商家发起的侵权投诉有了新进展。


根据对公开信息的搜索显示,百度百科上的“傅蔚冈”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法学博士。


“傅蔚冈”的发布的微博截图显示,他或是从一份编号为IL-2023-000132的英国最高法院的法律文书中获得了部分相关信息。但似乎目前英国最高法院的官网还未正式发布这些最新信息和相关文档。




简单说就是,该网友在微博上披露——英国法院认为SHEIN所提出的版权诉讼在证据方面有瑕疵,即SHEIN并不能证明自己重要的诉讼基石之一——它的商品图片版权全部是有效的。


此前,SHEIN一直主张,根据SHEIN和商家签订的“独家经营协议”中所约定的,厂家提供的产品的产品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等归属方应属于SHEIN,而非商家。


但也有网友提供了完全相反的消息,该网友引用最新法律文书指出,2024 年 2 月经法院听证,英国伦敦高等法院并没有全面解除此前的禁令,换言之,SHEIN并未败诉,此案也没有审结。


更有网友也引用最新法院文件来强调法庭的一个要求——如果SHEIN希望证据有效,那么针对提交的照片,SHEIN在投诉时必须提交摄影师信息、第一版权所有人证明以及完整的权利转移,才有可能作为证据。


可以想像,如果按照英国法院的版权证明要求,极大的提高了SHEIN的版权声索成本和复杂度;但如果不能提供完整的证明,又很难打赢官司。


从这些碎片化、充满矛盾的信息不难看出,不同的网友或网媒的引文都似乎出自同一份法律文档,但各自从对己方有利的角度进行了引用和解读。笔者并没有搜索到此文档。但可见的是,这次在英国展开的诉讼充满背后的角力,并且还没有到水落石出的时候。


所以,我们以下的讨论,不基于具体的诉讼进展,而是根据行业观察和分析。


02


SHEIN的模式决定了特点


事实上,业内一直有小道消息,说对于一部分希望接入SHEIN平台的商家,SHEIN会提出要求,要求其签订“独家经营协议”,进而借此获得提供其产品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包括版权。


但这种模式下的版权归属究竟应该如何判断,显然是一个新问题,也欢迎读者和我们讨论。


一个或许要提及的要点在于,与SHEIN合作的供应商里,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但反应敏捷的中小供应商。


这与SHEIN的商业模式有一定的关系,SHEIN改变了传统的服装鞋服行业的大订单、大库存的模式,而通过一种“小单快返”的进行柔性生产。




它的特点是,快速且大量的铺设新品,但首批订单量很低。然而一旦销售数据显示这些小订单商品有爆发潜力,SHEIN会要求工厂侧快速增加生产。这种做法可以极大的降低库存。


与之相应的是,SHEIN招募的供应商规模不一,但其中占地面积过万、工人超过1000人的企业为数不多,特别是与长期和大牌合作并且规模大的企业,合作尤其较少。某种程度上,SHEIN不希望自己的产能与少数几个大企业强绑定。


多年发展后,从营收规模结果上来看,SHEIN与其供应商之间体量逐渐开始悬殊,进而使得后者在客观上和前者之间较为缺乏绝对性博弈的能力。


有业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即使“独家协议”的条款对供应商方比较被动,但为了拿到订单也不得不签署协议,从而为SHEIN对这些商品和商品图片的版权具有某种形式上的所有权得到了依据。当然这只是从部分供应商的视角出发,就SHEIN的角度来说,则强调合作谈判往往是双向的。“独家协议”更多可能存在主观判断。


03


一笔糊涂账


事实上,服装界包括SHEIN,其版权有关的风波讨论,从来是一笔难以算清的账。


SHEIN的版权来源极为复杂,通常被认为有三个主要来源:一个其是遍布全球的买手团队,一个是它自有的设计团队,还有就是上游供应商提供的设计,后者占比极大。


然而,与SHEIN的上新量相比,这些版权来源还显得远不够用。据较早前的媒体报道,SHEIN的上新量高达每天5000-6000款。


而之前被称为快时尚鼻祖的ZARA,一年的上新量也不过12000款,而这个数字已经被全球的快时尚行业顶礼膜拜,但它仅仅是SHEIN两天的上新量而已。


为了一直保持这样高频的上新量,SHEIN需要与海量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形成了从服饰衣帽行业及更上游的产业链的充分的数字化整合,因此一度被认为对服装行业的数字化底座打造和产能出海颇有贡献,SHEIN也得到了较好的行业风评。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如此庞大的上新需求量的倒逼下,SHEIN自己也不得不涉嫌使用一些存在版权瑕疵的产品——其身上至少背负几十起版权诉讼,其中不乏优衣库、美国时尚品牌For Love&Lemons这样的知名品牌。




事实上,服装行业的版权本身就很难界定。笔者咨询过多位业内人士,说法也不一而足。


有的专家指出,在服装方面,若被判定有50%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原创产品,则被视作侵权,但“设计灵感”一说,本身就相当主观。


另有专家分析,服装在侵权方面,会考虑是普通服装还是服装作品,前者指的是我们一般生活中所穿用的服装,例如在“阔腿裤、窄脚裤、九分裤、马面裙”这样的属性上相似,是不会判为侵权的;而服装作品往往指的是用于展演、参赛的高级定制服装,这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品”的范畴。


显然,SHEIN上销售的快时尚服装性质更接近于前者。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SHEIN的版权诉讼,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著作权的维权,主要是为了阻滞其竞争对手的一种“法律战”,也是一种行业的常见现象。也有观点认为,SHEIN作为独立品牌并非平台、卖家,所拥有的款式归属权本该归品牌方所有。


部分业者表示,产品分为标品和非标品。而服装大类目,一般归为非标品。不过,即使以诸如手机、电脑、汽车等标品行业为例,其知识产权诉讼也司空见惯。哪怕这些行业的知识产权的确认,显然比服装设计这种主观性很强的非标品品类,具有更高的客观性。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其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同样会造成更高的取证成本和判断过程,也更广泛的被用于狙击竞争对手。


以英特尔公司为例,最初其为了满足IBM的“任何产品都要有第二供应商来源”的要求,将部分处理器架构授权给了AMD,但随着后者的壮大,英特尔撕毁了协议并向后者提出诉讼。


有法律界人士统计过,在英特尔和AMD并存的近半个世纪来,至少有30年的时间处于诉讼-和解-诉讼的过程中,这造成的结果是,尽管多个案例中,都是最终AMD取得了胜诉,但总体而言,AMD发展的关键节奏,总是会被英特尔不期而至的诉讼打断,AMD也因此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发展乃至反超的黄金时期,至今也只能屈身活在英特尔的巨大阴影下。


而纵观苹果、微软、高通等一众美国科技企业,都不缺乏这种用诉讼手段打击强有力的追赶者的案例。


对于SHEIN来说,这笔帐同样好算。


04


海很宽,也很大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下审视SHEIN和Temu的恩怨。


所谓“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的对手”,颇具戏剧性的是,目前流传的关于SHEIN签订“独家协议”企业的精确数量,公开的来源反而是Temu在美国起诉SHEIN的诉讼文件,按该文件的口径——截至2023年5月,约有8338家制造商签署这一协议,而这8338家制造商,占(国内)有(供应)能力商家总数的70%至80%。




所以,无论这个数据是否存疑,某种程度上,这场诉讼的背后,本质是对国内优质供应链资源的争夺;而其更大的背景,是日益汹涌的出海潮向国内优质企业伸出了橄榄枝。


和二三十年前的贸易式出海不同,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轮出海大潮,是以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为主的新一轮具有技术上、数字化能力上的比较优势所引发的产能外循环。


就以电商为例,国内的电商竞争极度内卷,面临需求放缓。但对于海外市场,这一次我们在技术、商业模式、数字化程度、供应链整合能力上都具备相当强大的竞争优势,这些出海的企业也都大多经历了国内残酷市场的洗礼,幸存下来的都是具备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也是SHEIN、Temu等先后创造奇迹的内在原因。


我们需要承认,SHEIN这样的企业,对于服装纺织行业的进步是做出了客观的贡献的,它的确对于那些不具有数字化能力、不具备单独出海能力的中小企业,以商业模式为承托、以数字化链接为粘合剂,创造了一种新的业态,也提升了行业的效率、周转率,为产能释放找到了出口。


但我们应该更长远的看到,随着跨境电商的崛起,这些优质供应链的产能日益紧俏,是行业的稀缺资源,自然很难被一家或几家独占。


当下阶段,对中小商家而言,平台、大品牌、渠道等依占相对优势地位。新涌入的玩家也日益增多,可谓僧多粥少。


所以,自然而然的,行业里出现了“独家合作”的舆论声浪。


不论真相如何,从下限来说,不光SHEIN,包括其他品牌,只要过于强调“独家合作”,短期内的确增加了品牌对资源的掌控度,但从整个行业走向开放和出海的平台越来越多的趋势来看,合作方在强调独家性上越强势,企业或商家合作的顾虑也就越多。


首先,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意愿的角度,一旦形成“独家合作”,这些企业就会日益固化其发展模式。极端情况下,从“和SHEIN合作就可以很好的生存”,变成“不和SHEIN合作就不知道如何生存”,这值得行业思考。无论个人亦或企业,过于依赖平台优势,从基础层面上就限制了自己的竞争力、竞争水平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的能力,最终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而企业要做大做强,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期红利,也同样追求自由成长的发展权和选择权。


从上限来说,中国的出海企业层出不穷,SHEIN、TikTok、安克等率先出炉,而后也有Temu。Temu更是以肉眼可见的发展速度,一定程度打破原有的渠道格局,重组了利益链条。


但从这些企业崛起路径来看,无不有赖于与中国庞大产业体系的充分合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选择变得更多、更广,平台、商家、产业链方面的合作,也会变得更多元。新崛起的平台,也需要更多、更强、更有韧性的产业链商家合作。


外面的市场很大,海很大、也很宽。已经取得SHEIN这样奇迹的企业,也将看得更远、想的更远,也会走的更远。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86-6224-4399
181-5117-6179
- YCC拉链
- YKK拉链
- SAB拉链
- SBS拉链
- HSD拉链
- CMZ拉链
新浪微博
扫一扫二维码,加我微信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