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棉花背后的全球产业争夺战时间:2021-03-28 一颗棉花,轻若鸿毛,却牵动万千企业,可以从中窥见全球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3月24日,H&M、优衣库等企业声明抵制新疆产品的消息曝出,引发市场连串反应。 这是不确定国际政经格局下的偶发事件,还是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陷入更大危机的前兆? 可以确定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得更加重要。 “这些年,广东服装企业受到贸易壁垒等影响,已经在不断扩大内销比例。”广东省纺织工程协会副理事长陈茜微表示,部分纺织企业由于使用新疆棉花作为原料,被海外企业取消订单,经营受到影响,但对纺织产业总体影响有限。 记者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利用新疆棉花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层次,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更重要的是,一个棉纺全产业链正在国内成形:广东借助无人机等新技术助力新疆棉花生产,优质棉花原料加上深圳等地崛起的服装设计力量,匹配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产业基础,形成强大灵活的跨区域产业网络,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最大“底牌”。 2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高德置地广场的H&M线下门店,和往常相比,店内顾客不多。 H&M数据显示,2020财年,H&M销售总额1870亿瑞典克朗,同比骤降18%。而中国内地的贡献度却在加大,从全球前五大市场跃升至全球前四大市场。 优衣库为亚洲最大的服装零售商,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柳井正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复苏让优衣库充满信心,从2021年开始,中国和东南亚将带头推动消费支出。 如今,这些企业基于虚假信息作出的所谓商业决策,让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针对若多家外资品牌不采购新疆棉花,该国产优质棉花是否滞销,广东服装业内人士认为无需担心。 “2020/2021年度我国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花产量为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广东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卜晓强表示,新疆长绒棉拥有世界顶级品质,长年供不应求。 中国知名设计师、广东普丽衣曼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兆萍说,新疆棉花品质优,其售价位列国际行业前列,大多使用在中高端服装上,“中国消费市场这么大,中国服装品牌那么多,完全能消化外资品牌不使用新疆棉花的量。” 事实上,H&M声明发酵后,安踏、美特斯邦威、李宁、森马、鸿星尔克、茵曼、七度空间、洁丽雅等数十家国内品牌发布声明支持新疆棉,涉及服饰、日用品等广泛领域,其中不乏广东企业的身影。 广东本土时尚集团汇美公司是新疆棉花使用大户,去年,仅茵曼品牌全年棉料采购占比为面料的70%,其中,新疆棉占比约80%。 更多广东企业正在利用优质的新疆棉花原料,创新开发纺织新品,抢占消费市场。 “我们采用新疆塔里木盆地日照3000小时的棉花,用特殊工艺纺纱织成,手感非常舒适。”都市丽人董事长郑耀南说起“无尘棉”十分自豪。该类产品2020年刚上市,4个月就销售20万件,今年预计最少销售百万件。 从广东到新疆,国内各区域正在不断走向产业深度协作。 郑耀南说,考虑产业链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成本管理,计划从棉花原料、到产品制造整个链条加大布局和投资,包括与新疆棉花种植基地进一步紧密合作。 广东与新疆的棉花合作正在取得丰硕成果。 新疆东纯兴集团是广东援疆的标杆项目,目前100万纱锭建设项目全部达产,近期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三师等共同出资设立了新疆草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在全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版图里,广东占据着重要位置,服装产量占全国的1/4。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贴牌生产”为主,到本土品牌崛起,再到近期新兴品牌势力萌发……拥有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广东,正在努力破解服装产业品牌高端化难题。 记者调研发现,尽管生产制造中心已经逐步转移至长三角,传统“江浙生产+广州销售”模式正在消亡,但是从2014年开始,“深圳设计+江浙生产+上海销售”的新型互动模式开始浮现。 在江苏常熟服装城的核心地段,如今能看到一批来自深圳的设计师门店。当地人笑称这是深圳女装设计师的“飞地”,日常有400名深圳设计师两地往返。 作为我国的女装设计中心,深圳在2014年开始涌现设计师创业潮,近半设计师离职创业,与设计专业应届生、买手店老板一同形成了深圳女装设计师群体。由于主要买家是每款设计订购50件到100件的小型买手店,大量深圳女装设计师闯荡消费能力更强的长三角,往往一个季度设计款式便迭代上百款。 我国服装行业线上线下渠道销售模式已成熟。 一位设计师说,在常熟服装城,服装厂大批量订单利润率只有15%,设计师小单却可达30%。 深圳设计的崛起不容小觑。比如新锐内衣品牌“Bananain蕉内”,就以新技术频频吸粉,2020年天猫“双11”品牌销售额位列第三,A轮融资后估值达25亿元,成为近十年来估值最高的内衣公司。 而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一系列国潮品牌服饰也在崛起。 在广州,Mo&Co.摩安珂以独特的设计与剪裁迅速赢得市场,通过线上渠道实现全球销售;茵曼则以“棉麻艺术家”定位的原创设计圈粉,成为国内成长速度快且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服饰零售品牌。 而在佛山,HEA潮牌以“醒狮新世代”的小狮子IP形象突围潮牌市场,目前已在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大城市开设门店。 未来五年,广东的纺织服装业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广东省发展现代轻工纺织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支持服装等行业应用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柔性化改造生产线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开展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此次H&M等品牌抵制新疆棉花,客观上看或许将为广东本土服装品牌崛起提供良机。 《棉花帝国》一书指出,近代以来,棉纺工业技术的推陈出新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西方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分工,前者控制核心技术和最大比例的利润分成,后者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如今,随着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工业化,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疆原料+深圳设计+长三角制造,类似这样的协同分工让我国在全球棉纺工业网络上,能力不断攀升,韧性持续增强。 “中国具有全球最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特别是在全球内衣行业,大部分产业链都在中国,包括原材料、辅料和配件,在国内均能快速找到。”在郑耀南看来,去年遭遇疫情,但中国服装业生产能力迅速恢复,就是实证之一,“中国服装头部企业应投入更多资源去做供应链整合,推动设备、技术升级,向数字化转型。” 在国际服装行业供应链沉浸多年的肖伟,去年回归国内一家品牌服装公司,仍负责供应链管理。 “我在很多国家工作过,包括东南亚、甚至非洲。我发现,在保障供应链稳定性方面,中国是做得相对较好的。”肖伟表示,第一,发展环境稳定;第二,政府对自然灾害或其它风险灾害等异常处理的能力强。“这对任何一个品牌来说,确保供应链的安全性、持久性是很重要的话题。”肖伟说。 他特别举例称,去年疫情发生后,中国各行各业的供应链迅速恢复、稳定,部分国际品牌的订单出现回流中国生产的现象,市场需求增大,他所在公司的多个品类家居服最快可在14天内完成从设计、下单、交付到区域销售的全流程,正是整个产业链良性循环的集中体现。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生产的棉花约占世界棉花的20%,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新疆,新疆棉花遭国外“抵制”并非近期才开始,棉花产业链、供应链较长,一旦国外禁止进口,将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冲击。 但由于上述产业链循环的基础,国内产业在面对冲击时更加从容不迫。 “确实有广东的服装企业因为使用新疆棉花被美国客户取消订单,但好在企业有很强的灵活性。”陈茜微表示,近年来,很多原本以外贸为主的广东企业更多将目光转向国内,出口占销售比重逐步下降到四五成。她预计,不排除少数国家跟进取消订单,但对广东产业链整体影响有限。 “自2020年三季度美拟对新疆棉花实施禁令的消息传出后,国内企业就已经开始做出调整,转向重点挖掘内需,并积极开拓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等地的市场。”华泰期货棉花研究员徐亚光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加深、RCEP协议的签订,与其他纺服消费国及生产国的协作将有利于产业链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依托对疫情的良好管控与国内产业恢复,保持自身经济稳定,稳步扩大内需仍然是争夺棉纺行业话语权的基础和内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H&M发表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不能排除是一种对供应链的打击手段,“因为中国至今仍是棉花进口国,欧美对于新疆棉花的限制不会造成颠覆性风险,国内缺口就可以消化。但是,使用了新疆棉花的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如果受到限制,将造成供应链困难。” 梅新育认为,国内纺织产业越来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心位置,短板是标准控制力不足。此次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将有力推动我国高品质棉花认证体系的发展。他建议,应当鼓励更多大型服装品牌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关注技术导向而非政治导向的中国认证体系,进而增强我国对供应链的主导权——但不是中国独占,而是和愿意合作的贸易伙伴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