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中国制造业应抓住升级窗口期,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与人才建设
详细内容

中国制造业应抓住升级窗口期,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与人才建设

时间:2022-06-07     【转载】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image.png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全球通胀可能导致削弱需求,再加上部分产能转移,中国制造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是,目前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期和窗口期。

美联储持续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与俄乌冲突激化的能源危机加剧了全球通胀现象,甚至在欧美国家不排除有滞胀风险。这种环境与1970年代非常类似,当时美国长期执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及两次石油危机,让美国陷入滞胀的泥潭。恰恰在这个时期,日本和德国通过制造业实现了经济崛起。

以日本为例,在这个阶段大力推广节能、新能源等技术,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型重化工业向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成功地制造出节能以及质量和价格都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与电子等产品,并在走向世界市场与美国产品竞争时获得了优势。

当前,美欧处于同样的通胀环境,虽然美国试图振兴制造业,但它面临两个挑战:其一,美国产品利用中国企业代工所具有的质优价廉优势正在消失,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迁移到了其他地区,质量出现了下滑,效率降低也没能带来成本新优势,这在服装鞋帽等领域非常明显。其二,美国大力发展本土新能源、电动汽车、半导体等产业,但其成本相对于东亚经济体而言过高,在全球市场不具有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若能在当前阶段努力爬坡,就有机会在一系列领域建立技术、质量、成本等相对优势,最终走向全球竞争并获得一定优势。比如中国在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逐步具有竞争力。但是,目前看,中国制造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做好追赶的准备。

中国有三类制造业企业,一类是为美资等跨国企业代工为主,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并创造出完整产业链;一类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民营企业为主;还有一类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民营企业。其中,最后一类有部分企业处于新兴科技领域,他们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赶超国际同行,比如华为、大疆、比亚迪等,国际化路线决定了其企业管理规范和先进性,而在新兴产业领域,全球还没有明显的领先者,因此,他们有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参与竞争。

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属于前两种,即其中一些在传统产业领域,而且处于成本竞争阶段:不管是代工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竞争,都以价格为主要要素,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利润率比较低。这些企业现阶段难以通过建立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无法突破跨国公司的“品牌墙”,甚至在国内还未能建立品牌优势。整体看,他们主要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即附加值最低的制造部门,而不是微笑曲线两端,即附加值更高的设计和销售环节。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挑战主要是受前两类企业影响,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是企业主有能力拿到订单和组织工人生产,因此,较为依靠企业主个人管理企业,而非依靠系统化管理体系。当需要转型升级的时候,其中一部分企业主没有能力组织工程师技术创新,也缺乏组织创意营销人员做好产品设计与品牌营销的能力。转型升级需要进行组织创新,依靠专业人士通过一定规范程序进行决策、竞争和组织资源。比如华为曾在上世纪末耗费几十亿邀请IBM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目前还缺乏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技术人才,更缺少技术积累。管理方式的改进主要是通过企业主动学习与创新,应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一个规模仍在扩张的市场,先抓住市场份额的确很重要,但进入存量博弈的竞争阶段,需要企业全面综合素质的较量,是长期竞争的过程,必须通过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强化组织创新资源的能力,决定胜负的不再主要是企业家个人的市场资源而是管理体系的优劣。

中国制造业更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人才。最近几年,多份权威调查结果都显示,人才短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制造业,尤其是其中的中小型企业较难吸引人才,其原因被认为是薪酬不如金融、地产、互联网等,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管理不规范、不重视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由于长期价格竞争导致利润低,无法支撑更高薪酬。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制造业应该主动完成管理与发展理念的升级,大胆吸收海内外人才,尤其是在工程师、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抓住当前的窗口期,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只有尊重人才并给出相应的激励,才会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企业才有升级的机会。没有能力吸引人才的企业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人才是创新的来源,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关键。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86-6224-4399
181-5117-6179
- YCC拉链
- YKK拉链
- SAB拉链
- SBS拉链
- HSD拉链
- CMZ拉链
新浪微博
扫一扫二维码,加我微信
seo seo